设为主页 | 加入收藏
用户登录| 免费注册| 忘记密码| 中国鞋网| 拍鞋网
姓名:许强
许强 讲师:

许强,笔名:谭儒、苍狼、一路、曾莹等,曾在多家国内媒体担任过首席记者、专栏作家。现为经理日报社总编助理、首席记者,《吉尔达报》主编...

最新留言评论

讲师文章

正文

新型促销是鞋企救命稻草吗

2010-06-21 10:37:59
   新型促销有利可图吗?
  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并非是鞋业独创的新型促销方式,电器、服装、手表类的知名品牌都举办过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。
  一般的“特卖会”、“内卖会”都有人数上的限制,需要持邀请函入场,参会的消费者都有“特权”消费心理,购物也会相对的“大方”和“兴高采烈”一些。
  与商场举办的鞋品牌促销不同,“特卖会”、“内卖会”销售的商品基本为过季商品或者库存商品,折扣力度很大,经常出现1折~4折的超低折扣,往往能打动消费者。然而,新型促销活动摆在商家面前的一个问题,那就是超低价促销能不亏本吗?鞋业本来就是“刀片利润”的行业,1折~4折的超低折扣显然是“亏本赚吆喝”无利可图的。然而,“特卖会”、“内卖会”目的是消化库存,说到底是鞋企的无奈之举,鞋企绝不会将这种新型的亏本促销当成营销主流,若不是迫不得已,是绝不会举行的。
  “特卖”促销是明智之举吗?
  中关村现在流行一句话:“卖出去才是硬道理”。表面上看,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是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明智之举、积极之态,是“硬道理”,同时也给了普通消费者一个亲近大牌的机会,能引得众多拥趸疯狂抢购,也能把一些库存转化成现金。但是,倘若我们仔细琢磨一下,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并非是正常营销,也不是为了赢利,它会造成消费者对鞋品牌产生三点误解:一是鞋业是高利润的行业,二是名牌鞋都有很大的降价空间,三是名牌鞋销售存在一定的猫腻。如果消费者这种消费意识在社会上传染开来,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“积极响应”,消费者一旦“中毒”,必然会持币待购,等待下一轮更疯狂的“特卖”、“内卖”,这种结果显然与鞋企经营的目的--“追求利润最大化”南辕北辙。
  一种不能赢利的营销到底有多少可复制性呢?窃以为基本没有。那么,为什么各种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能大行其道呢?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,都是一些奢侈品牌的“堕落”。对打折一贯不屑一顾的奢侈品牌平时一双鞋动辄几千元,而特卖会的折扣多为1折~4折,这样折扣的营销要么会让鞋企亏了血本,要么说明奢侈鞋品牌中的确有很多很多的“水分”。
    新型促销伤害了谁?
  有人说名牌的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最大的赢家是消费者,有人说疯狂抢购说明了消费者有需求。但是专家称,商家举办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的目的就是把卖不掉的商品卖掉回笼资金。特卖品中,积压的旧款、样品、残次品占主流,多数特卖会都会标明“所售商品不退不换”,如果买回一大堆用不上的东西,即使再便宜,其实也是一种浪费。
  实践证明,打折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损害鞋的品牌形象,降低品牌的信誉度。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是鞋品牌营销的无奈之举,它不仅给鞋品牌蒙上了一层厚厚灰尘,也损伤了鞋品牌的灵魂。
  前不久,阿迪达斯王府井店举办的“员工内卖会”,由于六百多名顾客同时来“捧场”,引发现场混乱,不得不由警察出面维持秩序。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不得不紧急叫停了阿迪达斯“内卖会”。
  从字面意思理解,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的营销面就有一定的局限性,并非针对所有的消费者,所以既不能成为鞋品牌营销的主渠道,也对所有的消费者有失公平,只能给鞋品牌带来尴尬,所以,“内卖会”、“特卖会”并非鞋企营销的救命稻草,必须引起鞋企足够的警惕。
 
类别:策略 | 评论(0) | 浏览(331) |

评论

[更多评论]

发表评论